English

没有波希米亚人的《波希米亚人》

1998-09-0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旧事重提

数年前,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卢恰诺·帕瓦罗蒂来我国演唱,当时京沪两地的报纸、电台和电视台都报道:帕瓦罗蒂在我国除了举行个人演唱会,还要演出普契尼的歌剧,剧名分别为《波希米亚人》、《绣花女》和《艺术家的生活》。

这三个剧名是指三出歌剧呢,还是指同一出歌剧?对同一天同一场的演出,电台报道的是第一个剧名,报纸报道的却是第二个或第三个剧名。更有趣的是,有的报纸的不同版面上,因文章作者不同,同一出歌剧竟以不同的剧名出现。如根据这些报道和文章来判断,准会让人不知听谁的才对。

我们只有在演出舞台上,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明白。帕瓦罗蒂担任的角色都叫鲁道夫,女主人公都叫咪咪。由此可以断定,三出歌剧其实只是普契尼一出歌剧的三个译名。

《波希米亚人》中谁是波希米亚人

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这出歌剧,原文名LaBohème,最早介绍到我国来的大概是上海胜利唱片公司出版的一张唱片,这张唱片的标题的中文译名就叫《波希米亚人》。全国解放后,也许有人觉得这个译名费解,也许为了招徕观众,便以剧中女主人公的职业为剧名,译为《绣花女》。到了80年代,这出歌剧才按标题的原意,译为《艺术家的生活》。

为了弄清《波希米亚人》这个译名是否妥当,似有必要先了解剧中人的身份。

这出歌剧中,有名有姓的人物仅六个,四男二女,其中男角分别是诗人、画家、音乐家、哲学家,都是不折不扣的巴黎知识分子;女角是两个巴黎的绣花女工。歌剧脚本只说他们居所简陋,艰难度日;有钱就花光,没钱时甚至要露宿街头。根本没有注明他们是波希米亚人。

美国音乐评论家摩斯珂·卡尔奈在所著《普契尼评传》中,有一章专门介绍LaBohème这出歌剧。该章谈到,普契尼这出歌剧的脚本是根据法国作家亨利·米尔热的小说《不忧虑未来的文艺家们的生活场景》(Scènesdelaviedebohème)改编而成的。据评传作家考证,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小说家本人,而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也都是小说家的情人或朋友。由此可见,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法国人,而不会是什么波希米亚人。

问题大概是出在对歌剧标题的误解上。

法国的《小拉露斯词典》把bohème一词分列为两个词条,其一注明源出波希米亚(deBohème),为形容词和名词,词义为“生活得过且过并放浪形骸的人(的)”。其二注明为阴性名词,词义为“不为未来忧心的文艺家们的生存环境,或这种人的生活方式”。八卷本的《拉露斯百科词典》对bohème这个词也有详细、准确的注释,还另列LaBohème一条说明普契尼、莱昂卡瓦洛所著同名歌剧及其据以改编的原著。

《波希米亚人》能叫做直译吗

那年的第四季度,上海的一家报纸上发表评论《波希米亚人》的文章,说“《艺术家的生活》(或《绣花女》)可以直译为《波希米亚人》”。这一说法甚是令人不解。本文不再赘述。我们知道,词的丰富性,在许多方面就表现在多义上;译文是否准确、漂亮,难就难在对词义的选择上。如一个词在词典中有数个词义,译文要看上下文具体情景,才能确定选用哪个词义为正确,否则就是误解。就LaBohème一词看,《艺术家的生活》可以认为是较为忠实原意的翻译,因为它既符合原文的词义,又符合歌剧的内容;《绣花女》可算是意译,因为这是根据女主人公的职业而取的译名;至于《波希米亚人》这个译名,连词义的大门都没有摸对,说这是对原文词义的直译,笔者不敢苟同。

译名问题似易实难

《波希米亚人》这个译名流传了几十年,至今仍有不同看法,但似又不可以约定俗成对待。由此可见,译名问题看似简单,却不易妥善解决,令人苦恼。一部书的书名、一篇文章的篇名或一首歌的歌名,往往只是一个词或一组十分简练的词,要想译得准确,必须知道这部书、这篇文章或这首歌的内容,否则难免译得文不对题,闹出笑话。

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,也许是有益的。

上海有一家报纸发表过一篇科普小品,介绍“厄尔尼诺”现象,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十分引人入胜。但是,作者在谈到“厄尔尼诺”一词的原文词义,给该文添了一只蛇足。作者说,这个词是西班牙文,有“耶稣之子”的含义。其实,《圣经》或有关基督教的著作都没有说耶稣结过婚,或他有儿子的记载。而西班牙文ElNi o(厄尔尼诺)的含义是“圣婴”,即幼年的耶稣本人。

西班牙作家皮奥·巴罗哈写过一部三部曲《种族》(Laraza),其第三部叫《知善恶树》(El rboldelaciencia),这个书名用的是《圣经》上的典故,中型以上百科词典均有注解。可是,有几部我国出版的大型百科词典或文学词典,均把这个书名译成了《科学之树》或《知识之树》。

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·聂鲁达写过一部诗集,有人译为《诗歌总集》(Elcan?togeneral),有人译为《平凡的歌》,还有人译为《漫歌》。我国出版的一部词书竟把前两个译名,列为聂鲁达的两部诗集。由字面看,上述三个译名最令人怀疑的大概是第一个,因为诗人出版的诗集很多,这一部决不是他的诗作“总集”。

这一类问题不胜枚举,上述数例仅见一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